2024 DSE Econ MC答案及題解
DSE Econ 2024 Paper 1 MC Answer & Explanations
DSE Econ 2024 Paper 1 MC Answer & Explanations
2024 Econ DSE MC參考答案及題解:
以下的2024MC題解是基於英文卷寫的,如我的中文翻譯跟中文卷字眼不同,敬請見諒。大家對答案之後,有問題的話歡迎到IG留言討論。
C
陳先生住在自己單位的機會成本是被放棄的最高價值選項,根據題目,他自住以外的兩個選項分別是(i)賣樓存錢入銀行,一年的5%利息有$8,000,000 x 5% = $400,000 或者 (ii) 出租該物業,一年的收入是$2,5000 x 12 =$300,000。(i)的收入比(ii)高,所以(i)存款賺取$400,000利息是自住的機會成本。
選項(1)不對,因為陳先生住在自己單位升值的話,他賣樓可以得到的金錢會增加,相應的利息收入也會增加,即是機會成本上升。
選項(2)正確,如果利率上升,利息收入上升,機會成本也會上升。
選項(3)正確,雖然出租只是第三高價值的選項,但如果租金上升到超過利息收入的話,自住的機會成本便會是出租的收入,因為高於本來的機會成本(利息),所以機會成本上升。留意答案用的字眼是「可能」(may),代表只有租金超過利息收入的時候,才會成立。
D
這種「imply... scarcity」題型是十分常見的,而且很容易「捉字虱」,所以要小心。
選項(1)正確,因為當人們需要作出選擇,代表需要放棄某選項而取得另一選項,代表有稀少性(scarcity)。
選項(2)正確,當人們需要付出市價,即是要付出成本取得資源,代表有稀少性。
選項(3)正確,要排隊取得資源,也是代表要付出成本取得資源,代表有稀少性。
A
A: 漁民用海水養住海產,即是用於生產的物品,符合資本物品(capital good)的定義。
B: 不符合共用品(public good)定義。如果海水用於沖廁,無論提供者是政府還是任何人,那是私用品(private good),因為沖廁的水一旦被使用來沖廁,會減少其他人可使用的數量。
C: 海水是否免費物品(free good)視乎情況,但答案C的解釋說可以免費得到並不是免費物品的充分條件。
D: 沒有人飲海水,不符合劣等物品(inferior good)的定義。劣等物品的定義是當人們收入上升,對其需求會減少。
D
(1)因為私有產權被削弱,人們會較不願意付出金錢去取得資源,令資源較難分配到最高價值用途。
(2)同上,因為人們較不願意付出金錢取得資源,所以利用資源賺取收入的能力會降低。
(3)私有產權被削弱的話,人們較少以價格交易資源,會更多以非價格手段競逐資源,例如暴力。
B
這有限公司不用公開財務,代表它是私人有限公司。
A: 私人有限公司有新股東加入(即是購入股份)的話,需要其他股東同意。
B: 私人有限公司是獨立法體(legal entity),可以以公司名義持有資產。
C: 私人有限公司不能公開發行債券。
D: 私人有限公司股東人數上限為50人。
A
這一題屬於比較新穎的題目,因為圖表在三級生產之上,加入了住戶(household)
A: 二級生產賣給住戶的,必然是消費者物品(consumer goods); 三級生產者賣給任何單位的都是服務(services)
D
日本超市集團收購香港的日式零售店,這是側向擴張(lateral expansion)。A、B、C都是可能的動機,而D的可能性最低(LEAST likely),因為確保源料供應是後向擴張(backward expansion)的動機。
D
高才通計劃理論上會增加(1)勞工供應和(2)改善外地人才來港的地域流動性(geographical mobility),這兩點很明顯。
可是「(3)提高香港平均勞工生產力」這一點,需要假設來港的高才的勞工生產力高於香港平均。題目未有講明這一點,但根據題目以外政府的公佈,申請高才通要求頗高,起碼學歷和收入要求高於香港平均,我們可以假設(3)是成立的。
第一年的平均產出: 9000 / (250 x 8) = 4.5單位/工時
第二年的平均產出: 10800 / (300 x 9) = 4單位/工時
從上面計算可見,第二年的勞工平均產出降低,即是生產力降低。
(2) 和 (4) 可以解釋勞工生產力降低。
(1) 由時薪制變為件薪制,理論上有可能提高生產力。
(3) 工作環境改善可能提高生產力。
D
題目提到的固定成本(fixed cost)是$5,代表在0產出的時候,總成本是$5。
市場價格是$30,2單位產出時的MR=MC=$30,所以利潤極大化產量是2單位
生產者盈餘 = P x Q - ΣMC
= $30 x 2 - ($15+$30)
= $15
11. A
更多內地機師來港工作: 機師供應上升
更多港人飛到外地: 對機師的需求上升(衍生需求)
12. A
這是固定價格低於均衡價格,造成短缺。
交易量等於供應量Qs,而交易量小於需求量Qd
13. A
首先要判斷這是屬於需求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還是供應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的問題。因為政府提供津貼,這令供應增加,價格下降,交易量上升,價格改變是沿著需求曲線出現的,所以題目問的是需求彈性。
計算出來的絕對值是2.54,即是需求彈性大於1。
14. B
如果從量稅減半(halved),政府的稅收會剛好減半的話,代表交易量不變。因為總稅收=t x Q,如果t減半,而Q不變,總稅收會減半。
只有答案B的供應是完全無彈性才能滿足這個條件。
而另一個可能符合的情況是需求屬完全無彈性,不過答案沒有這選項。
(同學們可試試畫一張供需圖表達答案B,當作溫習)
15. C
當實施有效的配額(quota),供應減少,價格會上升,交易量下降。
當交易量下降,最後一單位消費的邊際利益(marginal benefit)便會上升 (由A到B)。
而因為價格上升的同時,交易量下降,總支出的改變視乎需求彈性。如需求屬高彈性,總支出下降,反之亦然。
16. D
這題應該算是微觀的其中一題最難的題目了。它的複雜性在於它只提供了需求計劃,而且又增加供應,又徵收從量稅。
因為供應增加的同時,又徵收從量稅,結果是價格維持在$20,即是原地踏步,需求量仍然是80單位。
如果交易量維持在80單位,那麼總稅收便是$10 x 80 = $800。
處理這種題目,最好自己畫出供需圖,這樣會形象化得多,減少搞錯的機會。
A: 不正確,因為不知道供應計劃,所以不肯定消費者的賦稅負擔是多少。
B: 生產者的除稅後收入(revenue net of tax)應該是 (P - tax) X Q = $20 - $10 x 80 = $800
C: 只要徵收從量稅令MB > MC,就會有淨損失(deadweight loss)
17. B
A: 因為題目描述的是「均衡點」(equilibrium position),即是需求曲線和供應曲線相交的均衡點,純粹調整的士收費不會改變均衡點。
B: 因為的士和鐵路是替代品(substitutes),政府資助市民乘坐鐵路,會令的士的需求減少,造成供應曲線上X點下降至Y點。
C: 的士牌照配額減少,會令整條供應曲線左移。
D: 修例禁止網約車,會令對的士需求上升。
18. A
A: 完全競爭市場的市價不一止穩定,它仍然是受市場需求及供應影響。
B: 只有價格競爭是完全競爭市場的特徵,因為完全市場資訊及同質產品。
C: 這一點對考生來說最難明白。其實它的意思是在完全競爭市場,所有利潤極大化廠商都會生產至MR=MC的水平,而在完全競爭市場所有廠商都面對同樣的市價(P=MR),所以每個廠商會生產至最後一單位P=MR=MC的水平。
D: 銷售同質產品是完全競爭市場的特徵。
19. B
(1): 不正確。過度生產(overproduction)的定義是在該產出水平,MC > MC,造成缺乏效率,那不等於超額供應(excess supply),超額供應是指定價高於均衡價格,造成供應量大於需求量的現象。
(2): 這是很多學生誤解。其實當負界外效應出現,因為界外成本令邊際社會成本大於邊際私人成本(MSC>MPC),由邊際私人成本(MPC)和邊際私人利益(MPB)決定的市場均衡產出會大於有效率產出,造成過度生產。
(3): 正確。定義上當MSC>MPC,就會出現過度生產。
20. C
A: 不正確。新的總社會盈餘(TSS)是面積aib - 面積jhib。
B: 同上。
C: 淨損失由面積cef 增大至面積chi。兩者的差距是面積ehif。
D: 不正確。原因同上。
21. C
留意: 這題用了"may" (可能) 這字眼。
(1) 不正確。因為需求減少,只會令總社會盈餘減少,而在新的交易量,仍然是MB=MC,沒有淨損失(deadweight loss)
(2) 正確。實施有效價格上限(effective price ceiling),消費者盈餘(consumer surplus)可能上升或下降。同時因為MB>MC,出現淨損失。
(3) 正確。實施有效價格下限(effective price floor),消費者盈餘(consumer surplus)會下降。同時因為MB>MC,出現淨損失。
22. D
做界外效應的題目,要很小心兩個字眼: 「可能」(may) 和「會」(will),可能即是有可能會亦有可能不會,而會就是代表肯定的結果。另外,要很小心「應該」(should)這個字,尤共是政府應該怎樣怎樣那類字眼。
(1) 正確。考生經常會誤會的一點。以為界外成本出現,政府便應該禁止該行為。其實完全禁止行為,雖然會減少該行為造成的界外成本,但也有「可能」令該行為的數量變得低於有效率的水平,令該行為帶來的總社會盈餘大幅減少甚至變為零。
(2) 正確。如果公共交通設立靜音區,會減少玩手機造成的界外成本,所以「可能」令經濟效率改善。
(3) 正確。如果對玩手機影響到別人的行為罰款,「可能」減少私人成本及社會成本的分歧。
23. C
這題目講的是不同行業內部的收入差距。行業內的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愈高,代表行業內收入差距愈大。2013年Paper 2第7題問過類似的概念。
(1) 不正確。飲食業普遍收入較低,不代表行業內的收入差距必然較小,所以不能解釋堅尼系數較低。
(2) 正確。人力資源水平(level of human capital)差異可以解釋行業內的收入差距,例如金融保險業會有一些特別厲害的銀行家和金牌經紀,他們的收入可以跟其他從業員差天共地。
(3) 佣金收入跟業績掛勾,所以業績差異大,佣金收入差距可以很大,相對而言,時薪制之下的收入分別通常較小。
24. B: $100m+$20m+$30m+(-$5m)+$60m-$80+$40+$11 = $176m
25. C
(1) 不正確。當 Nominal GDP growth rate (名義GDP增長率) 大於 Inflation rate (通脹率),Real GDP growth rate (實際GDP增長率) 才會是正數,所以2020至2022年Nominal GDP growth rate 小於Inflation rate,所以Real GDP growth rate是負數,即是Real GDP下降。
(2) 2017至2022年,通脹率都是正數(大於零),所以物價水平都在上升。
(3) Real GDP growth rate大約等於Nominal GDP growth rate與Inflation rate的差距,2017至2019年的Real GDP growth rate大約都是2%左右,都是小於Nominal GDP growth rate。2020至2022年,Real GDP growth rate是負數,也是小於Nominal GDP growth rate。
26. A
(1) 正確。因為失業率 = 失業人口 / 勞動人口 x 100%,如果輸入勞工填補所有職位空缺,即是勞動人口增加,失業人口不變,所以失業率下降。
(2) 正確。如果96%進入勞動市場的畢業生能夠就業,即是有4%失業,低於原有的失業率,所以為拉低失業率。
(3) 不正確。如果就業不足(underemployed)的勞工工作更長時間,失業人數和勞動人口不變,失業率不變。
27. A
提高薪俸稅免稅額(tax allowance of salaries tax),會令人們的可支配收入(disposanble income)上升,交易性貨幣需求(transactions demand for money)上升,令名義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上升。
28. B
中央銀行降低貼現率(discount rate)屬擴張性貨幣政策,會令AD上升。只有B會令AD下降,減弱降低貼現率的擴張性效果。
A: 更多使用電子貨幣,可能出現的效果包括促進私人消費,提高AD,也會降低交易性貨幣需求,令名義利率下降。這兩個效果都會加強降低貼現率的擴張性效果。
C和D都會令AD上升,不能減弱貼現率的擴張性效果。
29. B
輸入高才,題目講明他們會在香港生活和工作(live and work in Hong Kong),他們在港生活代表有消費,即是AD上升; 在港工作代表勞工供應增加(也可能令生產力上升),令LRAS上升。
30. C
天災破壞生產,屬於供應震盪(supply shock),會降低SRAS。
A: 生產津貼會令SRAS上升
B: 貨幣貶值(depreciation)會令AD上升。
D: 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應,會令AD上升。
31. C
(1) 因為9999金比鑽石更易分割,所以更適合用作交易媒介。
(2) 9999金每單位的同質性比鑽石高,每單位黃金的質量差異比鑽石小,所以用黃金作為會計單位更適合,例如以幾多兩或幾多克黃金作為標價。
(3) 作為儲存價值工具的條件是其購買力得以長時間保持不下跌,這跟可攜帶性(portability)沒關係。
32. B
(1)和(3)是金管局的職能,而(2)最優惠利率(prime rate)是由銀行自行決定。
33. C
這題要靠考生記熟不同貨幣供應(M1, M2)的定義。答案本身就是定義。
34. B
這題要特別留意的地方是,假設一些銀行借出超額儲備(excess reserves),不代表全部銀行借出所有超額儲備。
題目提及借出超額儲備,完成存款創造後,儲備不變,維持在$40m。
題目講明完成存款創造後,貸款增加$20m,因為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永遠等於負債,所以存款(deposits)等於$40m + $60m + $20m = $120m。
法定儲備率(required reserve ratio) = ($40m-$20m) / $100m = 0.2
$120m的超額儲備= $40m - $120m x 0.2 = $16m
35. D
存款(deposits) = 貨幣供應MS - 公眾持有的現金Cp = $95m - $15m = $80m
銀行持有的實際儲備R = $80m x 25% = $20m
(1) 貨幣基礎M0=公眾持有的貨幣Cp + 銀行儲備R = $15m + $20m = $35m
(2) 法定儲備 Required reserve = 實際儲備R- 超額儲備Excess reserves = $20m - $4m = $16m
法定儲備率rrr = $16m / $80m = 0.2
最大銀行乘數 Maximum banking multiplier = 1/rrr = 1/0.2 = 5
(3) 如果所有銀行借出所有超額儲備,存款最大可能值 = R x 1/rrr = $20m x 1/0.2 = $100m
貨幣供應的最大可能值 = $15m + $100m = $115m
36. A
定義上持有貨幣的成本(cost of holding money)是名義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即是6%。
定義上持有貨幣的預期實質回報率(expected real rate of return of holding money)等於負預期通脹率(-inflation rate),所以是-4%。
37. D
MV=PY,貨幣數量論假設V不變,即是V的變動率為0,如果Y的增長率是0,M增長率=P增長率。
A不正確,因為名義產出(nominal output)=PY,M增長率等於PY增長率。貨幣數量論只是假設實質產出(Y)在長期不變。
B不正確。如果M增長率固定不變,在長期,P增長率會等於M增長率。只要P增長率不是0,物價水平P不會維持不變。
C不正確。根據貨幣數量論,貨幣供應M影響物價水平P,而不是P影響M。
38. A
(1)和(3)是累退稅(regressive tax),會令收入差距擴大,令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上升。
(2)和(4)是累進稅(progressive tax)
39. A
(1) 提高法定儲備率rrr,會令貨幣供應減少。
(2) 央行降低向商業銀行貸款的利率,會令貨幣供應增加,屬於擴張性貨幣政策。
(3) 政府加稅,屬於財政政策(fiscal policy)
40. B
(1) 吸引遊客,會令服務輸出(export of services)增加,令AD上升,總產出(aggregate output)上升。同時,服務輸出屬於貸方項目(credit item),令國際收支赤字減少。
(2) 不正確。輸入原材料屬於貨品進口(import of goods),會令國際收支赤字增加。
(3) 吸引外來投資,令AD上升,總產出上升。外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屬於資本及金融帳(Capital & Financial Account)的貸方項目(credit item),會令國際收支赤字減少。
41. D
提高入息稅率,稅收可能上升或下降,背後的理論不在考試範圍,簡單而言,如果稅率增加到某個程度,會降低人們工作動力到一個程度令稅收減少。
加稅會減少人們的可支配收入,令消費開支減少,消費的一部份是進口產品及服務,即是進口總值也會減少。
42. B
假設每單位書本是B,每單位智能手機是S。
專門化之後,B的產量減少60單位,而S的產量由60單位增加至180單位(增加了120單位)。60B=120S,1B=2S,生產S的成本是1S=0.5B
如每交易1S的得益是0.2B,代表每單位S的交易比率是0.5B+0.2B = 0.7B
43. C
當Pw上升,Pw + t 也會上升,令本地生產的數量由Q1增加至Q2。
A不正確。本地價格會上升至Pw2 + t
B不正確。除稅後的進口總值會下降。
D不正確。因為進口量減少,每單位稅款不變,關稅稅收下降。
44. D
因為服務差額(Balance on services)在2020和2021年都是正數,所以兩年的服務輸出總值大於服務輸入總值。
A不能確定,因為沒有貨品進口總值的數據。
B不能確定,因為沒有要素收入(factor income)和經常轉移(current transfer)的數據。
C不能確定,因為沒有要素收入(factor income)、經常轉移(current transfer)和資本及金融帳(capital & financial account)的數據。
45. C
因為HKD兌RMB升值,即是RMB兌HKD貶值,這會令內地出口到香港的產品以HKD計算的價格下降。
A不正確。HKD兌RMB升值,並不會導致美元兌RMB升值。在聯繫匯率制度下,只有美元兌不同貨幣的升/貶值會導致港元兌這些貨幣的升/貶值。
B不正確。以HKD計算的從內地進口總值變化,視乎價格需求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D不正確。RMB兌HKD貶值,令內地出口到香港的建築材料以HKD計算的價格下降,輸入內地建材的建築公司的生產成本下降。
© 2024 hkdseec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