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DSE Econ MC答案及題解
DSE Econ 2022 Answer & Explanation
DSE Econ 2022 Answer & Explanation
2022 Econ DSE MC答案及答對率如下。
我揀了取消了的Q.2和那些答對率小於57%的題目做題解,希望能幫到同學們溫習。為什麼是57%?那是我研究過全部題目之後,覺得這個比例以下的題目大都有一些伏位必須留意,所以值得討論,那不代表其他題目不重要。
至於真正的高難度題目,就是答對率小於46%的那些(Q.3, 20, 33, 34, 44)。2022年香港DSE Econ考獲Level 4或以上的日校考生比例是46%。籠統地換算,答對率46%以下的題目就是Level 4程度題目了。如果你的目標是Level 4,根據過往Level 4的學生買回來的卷所見,MC大約不會錯超過8題。當然,這只是籠統印象,最後的level還要看Paper 2表現。
至於Level 5呢? 2022年DSE Econ考到Level 5或以上的日校考生比例是17.2%。根據過往Level 5學生買卷的數據,其實要Level 5或以上的話,MC只能錯1-2題。
至於Level 3,我的經驗是MC起碼要答對25題以上。如果你的要求是合格Level 2的話,MC安全線大約是答對18題。
簡單而言,就是MC答對:
Level 5+: 43題以上
Levle 4:37題以上
Level 3:25題以上
Level 2安全線:18題以上
(因為很重要,所以再次嚴肅聲明:以上數字只是個人參考過往考生成績的籠統範圍,各level的cut-off分數年年不同,而且整體成績還要看Paper 2表現)
Q2 - A/D (取消)
考評局要取消題目,通常是因為答案有問題,例如4個答案都錯,或者有多過一個可能正確答案。
這一題就是後者。
A: PS5轉售價格上升,即是會吸引更多人排隊搶購,排隊買PS5的時間成本(time cost)可能上升。
D: 政府發放電子消費券,可以用來買PS5,即是PS5需求上升,更多人排隊,買PS5時間成本也會上升。(用消費券買PS5不會令買機的金錢成本下降,因為你用消費券買PS5即是放棄了用消費券買其他東西)
Q3 - D (37%)
Cost-benefit analysis (成本效益分析) 這個詞語第一次出現在DSE,不過考生不用驚。它指的其實是當事人考慮選項時會考慮的成本(cost)和價值(value),價值大於成本的差距最大的,就會是最佳選項。
這題裡面因為當事人的選項順序是(1)做咖啡師、(2)做數碼推廣實習生、(3)做消防員,根據這個排序,他應該會選做咖啡師。
「最不可能影響」(would LEAST likely affect)他選擇做咖啡師的成本效益的是D,因為D會令消防員選項的價值更進一步降低,更不可能高於第二選項(實習生),所以最不可能影響第一選項(咖啡師)的成本(即是第二選項的價值)。
答案C不是答案,因為它會令消防員選項的價值上升,有可能會取代選項二,改變選項一的成本。
Q10 - C (55%)
這一題的試當真出售門票的方式,類似一種叫做「荷蘭式拍賣」(Dutch Auction),做法是賣方叫價由高叫到低,要貨的買家要在他們覺得適合的價位競投。這個做法對賣方的好處是會令到最想出高價的買家先出價,相比起傳統分段劃一定價(例如前面最貴,山頂位最平),增加收入。那當然,如果試當真的門票不搶手的話,用荷蘭式拍賣也不一定會增加到收入。
這一題問的是資料裡面這次競投的價格功能(Function of price),答案很明顯是Rationing function (配給功能),因為按照這個訂價方式,門票會賣給最高價值的買家。
Q12 - D (47%)
這一題,考生如不夠信心一眼看出答案,可以先計算出Mary的交易量(Quantity transacted)。
不論價格,Mary的交易量一直是20單位,維持不變,所以Ed是0。
不論價格,Peter的總支出(Total Expenditure)不變,這明顯是Ed=1(單一彈性需求)
Q15 - B (55%)
這一題的題型比較新鮮,雖然問的是從量稅(per-unit tax),但沒有提供需求計劃,更能考到考生的概念是否清昕。
這題裡面,原本的價格是$5,徵收$2從量稅之後,新的價格是$6,所以:
(1) $2的稅裡面,消費者負擔了$1的稅,其餘的$1則由生產者負擔。比例是1:1。
(2) 這部份最多考生以為總稅收(total tax revenue)應該是$2 x 38單位= $76,那就中伏了。因為不可能稅後價格貴了,但交易量也增加。至於新的交易量是多少,因為沒有需求計劃,所以無從得知。
(3) 雖然沒有需求計劃,但計算新的除稅後總收入(total revenue net of tax)只需要知道供應量就可以。
新的除稅後總收入:($6-$2) x 30 = $120
舊的除稅後(其實是沒有稅)總收入:$5 x 34 = $170
Q17 - B (56%)
(1) 麵粉價格上升,麵包生產成本上升,所以供應下降。
(2) 牛肉與牛皮是聯合供應(joint supply)關係,牛肉價格上升,牛肉供應量上升,因為多了屠牛,會令牛皮供應上升。
(3) 汽廾與汽油是聯合需求(joint demand)關係,汽車價格上升,會令汽油需求下降。
(4) 商業樓宇和工業樓宇是競爭供應(competitive supply)關係,商業樓宇價格上升,供應量上升,會令工業樓宇供稱下降。
Q20 - D (42%)
由第一屆DSE開始,一直沒有出過Consumer Surplus (消費者盈餘) 的計算,2022終於出了。
Price: $5 => $6
原本的消費者盈餘 Original CS = ($8+$7+$6+$5) - $5 x 4 = $6
新的消費者盈餘 New CS = ($8+$7+$6) - $6 x 3 = $3
所以答案是D,下降$3
Q21 - D (50%)
取消補貼,會令供應曲線向上移。結果是
(1) 交易量下降。
(2) 消費者盈餘(CS)面積減少。
(3) 這個部份是最多人錯的地方,因為沒有了補貼,所以效率損失(deadweight loss)會消失。
Q29 - B (51%)
這題應該有很多學生以為(2)是正確,實際上不是。
(1) 輸入人口多了,消費開支增加,總需求增加。
(2) 勞工生產力不一定增加,如果輸入的勞工平均生產力低於本地原先的平均生產力,勞工生產力便會下降。
(3) 勞工供應增加,LARS和SRAS都會增加。
Q31 - A (52%)
這題其實很簡單,但很多考生中伏。
考生可能見到100萬元,就想到有限制牌照銀行(Restricted Licence Bank)最少接受50萬元存款、接受存款公司(Deposit Taking Company)是最少30萬元存3個月。於是選了(1)+(2)或(1)至(3)。那就錯了。
其實重點是當事人要存入儲蓄戶口(Savings deposit),那是只有持牌銀行(Licensed Bank)可以提供的。
Q33 - B (41%)
印象中貨幣市場的圖表是不少考生的弱項。
支付薪金的頻率更頻密,會令交易性貨幣需求(Mt)下降,貨幣需求由Md1左移至Md2。
商業銀行傾向持有更多超額儲備,令存款創造減少,令貨幣供應(Ms)減少,由Ms1左移至Ms2。
Q34 - A (41%)
這題屬於較特別的題型,不是傳統的貨幣創造題型。
(1) 如果中央銀行向公眾講買債券,會令貨幣基礎和貨幣供應都上升。
(2) 如果中央銀行調高貼現率,會令商業銀行減少向中央銀行借款,令商業銀行減少向公眾貸款,減少存款創造,貨幣基礎和貨幣供應都下降。
(3) 調低法定儲備率,不會減少貨幣基礎,但會減少銀行體系存款創造能力,減少貨幣供應。
Q35 - A (53%)
Cost of holding cash = nominal interest rate = 1%
Real rate of return of holding cash = - inflation rate = -3%
持有現金的成本=名義利率=1%
持有現金的實質回報率=負通脹率=-3%
(這題不用計算實質利率Real interst rate)
Q38 - C (54%)
這題其實看似容易,但頗為蠱惑。
發現新的練油科技,因為生產力提高,LRAS線會向右移。
至於AD線會不會向右移,這視乎題目有沒有提及投資/消費/淨出口增加。
可是,選項(3)明顯是用來令考生中伏。因為AD線可以因為投資增加而向右移,但不會「右移以達至均衡」(shift to the right to attain equilibrium)。「右移以達至長期均衡」的應該是SRAS線。
Q40 - A (56%)
A: 比例稅符合Adam Smith公平原則。
B: 圖中的X軸是應課稅收入(Taxable income),即是已經扣除免稅額(tax allowance)的收入,所以B不肯定有沒有免稅額。
C: 圖中的線因為是由原點起始的直線,所以平均稅率不變。
D: 這個選項不肯定是否正確,因為圖表沒有顯示免稅額多少。如果有免稅額的話,可以收窄貧富收入差距;但如果完全沒有免稅額的話,這個比例稅因為不論收入,都是交同一個稅率,所以收入差距不變。
Q42 - A (56%)
這題的錯誤率有點出乎意料。
(1) 和 (2) 都屬於Export of services 服務輸出。
(3) 版權(copyright)交易屬於資本及金融帳(Capital and financial account)計算。
Q43 - B (52%)
這題屬於國際貿易的較難題型,但past paper出過不只一次,做熟past paper的考生應該不會陌生。
英文版:
Toal production of Clothing with specialisation (60C) 變成 Total consumption with trade (20C) 減少了 40C,代表Country A出口了40C。
Toal production of Food with specialisation (0F) 變成 Total consumption with trade (120F),增加了120F,代表Country A進口了120F。
換言之,Country A以40C出口換取了120F進口。Terms of Trade是40C=120F; 1C=3F
中文版:
成衣專門化生產的數量(60C)變成有貿易時的總消費量(20C),減少了40C,代表甲國出口了40C。
食物專門化生產的數量 (0F)變成 有貿易時的總消費量(120F),增加了120F,代表甲國進口了120F。
換言之,甲國以40C出口換取了120F進口。貿易比率是40C=120F; 1C=3F
Q44 - D (31%)
這一題的圖表有點複雜,所以答對率是整份卷最低,考生要小心處理。
如果有足夠時間,最好在卷上畫一次圖表確定答案。
因為世界價格 (world price)由Pw下降至Pw2,考生很容易會以為本地消費量(quantity consumed domestically)就會上升,但實際上,因為配額(quota)不變,進口數量不變,結果只是本地生產量(quantity produced domestically)增加,均衡點不變,本地價格 Pd (domestic price)也不變。(如圖)
© 2022 hkdseec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