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DSE Econ MC答案及題解
DSE Econ 2023 Paper 1 MC Answer & Explanations
DSE Econ 2023 Paper 1 MC Answer & Explanations
2023 Econ DSE MC參考答案及題解:
微觀經濟 Microeconomics (Q.1 - 23)
Q1 - C
張先生「繼續於該舖位經營生意」(continuing to operate his business AT THE PREMISES)的成本,重點在他繼續使用「該舖位」經營的成本,那是針對使用該舖位所放棄的最高價值選項。
A: 買入舖位的價錢只是歷史成本,不屬於使用舖位的機會成本。
B: 每月的利潤$10 000是選擇不再經營生意所放棄的利潤,那是不再經營的成本。
C: $15 000的每月租金收入,才是他繼續使用該舖位所放棄的最高價值選項。
D: 因為競爭而減少了的利潤與使用舖位完全無關。
Q2 - A
A: 港元兌韓圜升值,以港元計算的韓國酒店和消費價格下降,令以港元計算去南韓的金錢成本下降。
B: 回港航班延誤那會令回程延長,增加旅遊的時間成本。
C: 南韓疫情加劇,會令到南韓旅遊的價值降低,如果染疫要留韓醫治,甚至會令金錢成本和時間成本上升。
D: 酒店服務好,只會令遊韓價值上升。
Q3 - B
似乎考評局真的很喜歡用表演售票出題,很多年Paper 1都出過售票,今年連Paper 2也有。
(1): 實名售票,屬於為誰生產(for whom to produce)問題。
(2): 獨家轉讓權(exclusive right to transfer)被削弱。
(3): 主辦單位要減少炒賣的情況,暗示市場出現短缺。買票的消費者可能要排長龍或抽籤競爭,那是非價格競爭(non-price competition)。
所以只有(2)是正確。
Q4 - D
(2) "Most appropriate"涉及價值判斷。
(3) "should"涉及價值判斷。
Q5 - D
A: 那些樂器當有人使用時,其他人不能用,所以不是共用品(public goods)。
B: "Marginal cost of producing addition unit is positive"不是私用品的定義。
C: 博物館的展品屬於生產者(producer goods)而不是消費者物品(consumer goods)。
D: 網上英語教學短片這個解釋正確- 數量不足以滿足人類慾望 "quantities are not enough to satisfy human wants"
Q6 - D
A: 對提高勞工供應和生產力都沒有幫助。
B: 免費大學學位可提高平均生產力,但不影響勞工供應。
C: 改善生產設備只提高平均生產力,但不影響勞工供應。
D: 「搶人才」可以同時提高勞工供應和生產力
Q7 - B
更多工作需要專門技能,會令勞工轉職更困難。
Q8 - C
甲廠商Firm A可以是合夥(partnership)或者私人有限公司(private limited company)
乙廠商Firm B是公眾有限公司(public limited company)
A: 這是過往考生很常搞錯的地方,以為公眾有限公司必然可以比其他形式的公司籌集到更多資金。實際上不是,如果Elon Musk開設一家獨資/合夥/私人有限公司,他也可以比一間公眾有限公司籌集到更多資金。
B: Firm B不用其他東主同意轉讓擁有權。
C: 香港的利得稅率是兩級累進制,即使Firm A和B都是有限公司,但如果Firm A的稅前利潤在200萬元以內,而
Firm B高於200萬元,Firm B的利得稅率會高於Firm A。
D: Firm A可以是合夥或者私人有限公司。
Q9 - C
左表顯示市價在$17時的利潤極大化產量,右表顯示市價上升至$19,同時固定成本上升$2的利潤極大化產量。
當市價是$17,利潤極大化產量為MR=MC=$17時的8單位。
當市價是$19,利潤極大化產量為MR=MC=$19時的9單位。即是上升1單位。
新的利潤是 ($19 x 9) - $101 = $70
Q10 - A
A: 降低門票價格,遊客平均逗留時間應該會較短。
B: 預期按揭利率上升,會導致將來樓價下跌,這會令現時樓宇需求下降。
C: 住得愈遠的居民,每次購物交通費較高,加上較高的交通成本之後的同一貨品的相對價格(相對於加上較低交通費)會降低。所以長途客會交傾向買較多物品。
D: 檢疫期縮短,令訪港的時間成本及金錢成本(住宿費)降低,訪港需求量上升。
Q11 - A
(1) 競爭性需求:X價格下降 -> Y需求下降 -> Y價格下降
(2) 聯合需求:X價格下降 -> Y需求上升 -> Y生產者盈餘(PS)上升(而不是下降)
(3) 競爭性供應:X價格下降 -> X供應量下降 -> Y供應上升 -> Y消費者盈餘(CS)下降(而不是上升)
(4) 聯合供應:X價格下降 -> X供應量下降 -> Y供應下降 -> 消費者對Y的總支出(TR)可能上升或下降,視乎需求彈性
Q12 - B
需求上升(D0->D1)、供應減少(S0->S2)
Q13 - A
晶片短缺->手機供應下降->價格上升20%,交易量下降10%。
因為價格及交易量改變是沿需求曲線變化,所以屬於需求彈性(Ed)問題。
Ed = |-10%/20%| = 0.5
A: 沒有接近替代品(no close substitutes)是低價格需求彈性的解釋。
B: 高供應彈性(Es)
C: 高需求彈性(Ed)
D: 低供應彈性(Es)
Q14 - B
$5 -> $4的時候,總開支不變,代表在這價格範圍內,需求彈性是1(單一彈性)
在$4之後的直線需求曲線,需求屬低彈性。
所以價格由$4減至$3的時候,因為需求屬低彈性,需求量上升百分比小於價格下降百分比,令總支出下降。
Q15 - B
從量稅是$4,稅後的價格上升屬於消費者負擔,餘下的稅款是生產者負擔。
(1) 如果Ed > Es, 消費者課稅負擔(tax burden)小於生產者:稅前的均衡是$5,稅後價格$6代表消費者負擔了$1,生產者負擔了$3。即是消費者課稅負擔小於生產者,所以正確。
(2) 如果Ed > Es, 消費者課稅負擔小於生產者:稅前的均衡是$5,稅後價格$8代表消費者負擔了$3,生產者負擔了$1。即是消費者課稅負擔大於生產者,所以不正確。
(3) 如果Ed < Es, 消費者課稅負擔大於生產者:稅前的均衡是$5,稅後價格$7代表消費者負擔了$2,生產者負擔了$2。即是消費者課稅負擔等於生產者,所以不正確。
(4) 如果Ed < Es, 消費者課稅負擔大於生產者:稅前的均衡是$5,稅後價格$8代表消費者負擔了$3,生產者負擔了$1。即是消費者課稅負擔大於生產者,所以正確。
Q16 - D
這題的供應屬於完全無彈性(perfectly inelastic supply),供應曲線垂直。
A: 交易量(quantity transacted)應該80單位。
B: 在完全無彈性供應的情況,配額(quota)40單位應理解為整條供應曲線左移至40單位,所以新的價格應為$35,交易量為40單位。
C: 從量津貼之後,垂直的供應曲線向下移,即是維持同一條垂直線,均衡價格不變。
D: 從量稅後,垂直的供應曲線向上移,即是維持同一條垂直線,均衡價格不變,仍是$25,但稅後總收入(net-of-tax revenue)下降至($25-5) x 80 = $1600。
Q17 - A
P1, P2都是無效的價格下限(ineffective price floor),所以沒有超額需求(excess demand),而且價格P和交易量Q都不變,既然P和Q不變,邊際利益(MB)和總支出(TE)都不變。
Q18 - B
A: 資料沒有顯示這些MPF受託人營銷策略是否互為影響
B: 表格中的市佔率已經說明一切
Q19 - D
圖表是本地蔬菜(local vegetable)市場。它與進口蔬菜屬於替代品。
D: 進口蔬菜銷售稅下降->進口蔬菜價格下降->本地蔬菜需求下降
Q20 - D
A: 生產者盈餘(PS)會上升
B: 消費者總支出(TE)可升可降,視乎需求彈性
C: 從量津貼會導致總社會盈餘下降,造成淨損失。
D: 除非是完全彈性供應或完全無彈性需求的極端情況,否則加上津貼後的總收入會上升
Q21 - C
在圖中的Qe是有效率的產量,Q1出現生產不足(under-production)
Q22 - D
A: 在這例子中的膠飲管的生產應該是高於有效率水平(efficient level)
B: 在界外效應的題目,「應該」(should)這個字代表不是答案,因為題目沒有資料顥示禁用膠飲管對效率的影響。
C: 「必然」(must)這個字代表不是答案,其實政府政策不是必然可以解決效率問題,政府可以計錯數
Q23 - A
(1) 這很明顯會增加收入差距。
(2) 稅階擴大(tax band widened)代表累進程度降低,這會令收入差距擴大。
宏觀經濟 Macroeconomics (Q.24-45)
Q24 - B
A: 二手物品價值不涉及當年生產,不計。
B: 佣金反映服務生產的價值,所以計。
C: 資本增值(capital gain)不涉及生產,不計。
D: 轉移支付(transfer payment)不涉及生產,不計。
Q25 - C
$100 + $640 - $X - $40 = $560
X = 140
這題要留意本地原料(local materials)的產值$60不要減去
Q26 - D
(1) 海外要素淨收入(Net factor income from abroad) = $140億 - $980億 = 負數,所以GDP > GNI
(2) GDP(要素成本) = GDP(市價) - 間接稅 + 生產津貼,當間接稅 < 生產津貼,所以GDP(要素成本) > GDP(市價)
GDP(Factor Cost) = GDP(market price) - Indirect Tax + Production Subsidies,when Indirect tax < Production subsidies,then GDP(FC) > GDP(MP)
(3) 因為實質GDP = 名義GDP x 100 / GDP平減指數,如GDP平減指數>100,則名義GDP > 實質GDP
Real GDP = Nominal GDP x 100 / GDP deflator,if GDP deflator >100,then Nominal GDP > Real GDP
Q27 - B
失業人口下跌,但失業率上升。數學上的解釋是: 失業人口下降了,但勞動人口不變/上升/下降百分比較失業人口百分比小
A: 不成立,因為失業人口會增加
B: 更多就業人口(employed persons)外流,理論上即時的失業人口(unemployed population)不變,勞動人口下降,失業率上升。但題目裡面提到失業人口也下降,那代表可能有部份外流就業人口原有的職位由失業人口填補,當只有部份因移民出現的空缺被失業人口填補,失業人口下降百分比 > 勞動人口下降百分比 (% decrease in unemployed population > % decrease in labour force),失業率上升。
如果我們用題目的數據計算一次,會發現勞動人口下降了270.26百萬人,下跌了5.8%,而失業人口只下降了約0.6%。
C: 提高有效最低工資率(effective minimum wage rate),理論上會令失業人口和失業率上升。
D: 提高失業救濟,理論上會令失業人口和失業率上升。
Q28 - A
主要貿易夥伴的收入下跌,會令我方出口(export)減少,AD下降,要抵銷這對總產出aggregate output (Y)的影響,應該實行擴張性政策。
只有A(增加入息稅退稅 tax rebate on slaries tax)是擴張性政策: 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上升->私人消費開支(C)上升->AD上升->Y上升
B: 遊客減少->服務輸出減少->AD下降->Y下降
C: 商界悲觀->投資減少->AD下降->Y下降
D: 辦公室加租->生產成本上升->SRAS下降->Y下降
Q29 - A
如果是我出卷,我會設計一個答案是跟A相反的(即是Ma下降),這樣會更能考到學生程度。
A: 股票市場更波動,人們會更傾向持有貨幣作資產,令Ma上升。
Q30 - A
長期均衡點由AD和LRAS決定,所以F一定要由AD1變成AD2造成。
A: 儲蓄意慾(desire to save)上升,消費減少,AD下降。
B: SRAS上升,不影響AD
C: AD、LRAS都會上升。
D: AD上升。
Q31 - B
這題近乎送分。
Q32 - C
A: 貨幣基礎下降。
B: 貨幣基礎不變。
C: 這是公開市場購入(open market purchase),央行從公眾買入債券,公眾持有貨幣增加,貨幣基礎上升。
D: 貨幣基礎下降。
Q33 - B
M1的往來存款+200000
M2的儲蓄存款-$600000,同時M1+$200000,所以M2減少$400000
M3因為M2減少$400000,斤以M3減少$400000
Q34 - C
法定儲備率Required reserve ratio = ($500m-$125m)/$1500m = 0.25
C: 如銀行借出所有超額儲備(excess reserves),存款最大可能值(maximum possible deposit)是 $500m/ 0.25 = $2000m,那麼貸款(Loans)便會是$2000m - $500m = $1500m,增加了$1500m-$1000m = $500m
A: 實際銀行乘數 Actual banking multiplier = $1500m/$500m = 3
4是最大銀行乘數Maximum banking multiplier = 1/0.25
D: 這是很多學生初學這一課時誤會的地方。即使公眾提取$125m,儲備變成$375m,存款變成$1375m,法定儲備是$1375m x 0.25 = $343.75,仍然有超額儲備 $375m-$343.75m = $31.25m
Q35 - C
(1) 香港沒有資本增值稅Capital gain tax
(2) 只有出租單位的收入才需要交物業稅Property tax
(3) 所有業主都要交差餉Rates
(4) 股票交易需要交印花稅Stamp duty
Q36 - C
1: 比例稅Proportional tax
2 & 4: 累進稅Progressive tax
3: 累退稅Regressive tax
Q37 - B
A: 這與QTM完全無關
B: MV=PY, 假設%∆%V = 0,%∆M = %∆PY,這裡的PY就是名義產出Nominal output,M上升8%,必然會令PY上升8%
C: 古典貨幣數量論 (classical QTM)假設Y(實質產出real output)不變。
D: 古典貨幣數量論 (classical QTM)假設Y(實質產出real output)不變,即是%∆Y = 0,所以%∆M = %∆P,M上升8%,會令P上升8%
Q38 - C
這一題因為人們預期物價不變,這裡的通脹屬於非預期通脹(unexpected inflation)
A: 固定款項(利息)收款人會受損
B: 按通脹調薪的僱員沒有因非預期通脹得益或受損
C: 固定款項付款人會得益,因為其支付的款項的實質價值(real value)比預期低
D: 固定款項(利息)收款人會受損
Q39 - A
(1) 由2019至2022年,物價指數變動率皆為負數,代表這三年都經歷通縮。貨幣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上升。
(2) 因為 %∆名義GDP ≈ %∆實質GDP + %∆ GDP平減指數,所以當%∆GDP平減指數 < 0,%∆名義GDP < %∆實質GDP
因為 %∆Nominal GDP ≈ %∆Real GDP + %∆ GDP deflator, 所以當%∆GDP deflator < 0,%∆Nominal GDP < %∆Real GDP
(3) 通縮期間,理論上生活成本會下降
Q39 - A
(1) 由2019至2022年,物價指數變動率皆為負數,代表這三年都經歷通縮。貨幣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上升。
(2) 因為 %∆名義GDP ≈ %∆實質GDP + %∆ GDP平減指數,所以當%∆GDP平減指數 < 0,%∆名義GDP < %∆實質GDP
因為 %∆Nominal GDP ≈ %∆Real GDP + %∆ GDP deflator, 所以當%∆GDP deflator < 0,%∆Nominal GDP < %∆Real GDP
(3) 通縮期間,理論上生活成本會下降
Q40 - D
會令物價水平上升,同時令就業水平下降,原因就只有SRAS或LRAS下降。
A: 減利得稅會令AD上升
B: 貨幣升值會令AD下降
C: 政府增加研發開支會令AD上升,LRAS上升
D: 進口原料價格上升,生產成本上升,SRAS下降
Q41 - A
這題也算是送分題。如果稍為溫過書都不可能選(3)。
Q42 - D
Apple=A & Peaches=P
(1) 甲國Country A: 1A = (80/100)P = 0.8P。
乙國Country B: 1A = (90/180)P = 0.5P。
(2) 乙國Coutry B以同樣資源數量可生產更多A,所以有絕對優勢Absolute advantage
(3) 雙方互利的貿易比率範圍(range of mutally beneficial terms of trade): 0.5P < 1A < 0.8P
1A=0.7P在此範圍之內,所以能產生互利貿易
Q43 - D
Pw下降後,
A: 稅收(tariff revenue)會由綠色陰影變成藍色陰影。
B: 本地價格Domestic price會由Pw+t 下降至New Pw+t。
C: 本地消費量Quantity consumed domestically 由Q2增加到Q4
D: 本地生產量Quantity produced domestically由Q1減少到Q3
Q44 - C
A: 外來投資計算在資本及金融帳內。
B: 日本人向日本航空公司購買機票,不屬香港的服務輸出。
C: 從海外賺取股息收入計入經常帳中的要素收入。
D: 投資外國股票,計算在資本及金融帳的借方(debit side)。
Q45 - C
2020至2021年,物品出口價值大於物品進口價值的差距(有形貿易順差)擴大,同時進口價值上升。
© 2023 hkdseec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